本地關注骨質疏鬆症的組織早前公布調查指,三十五歲起的中年受訪者中,不少已有骨痛或寒背問題,而且對骨質疏鬆症的正確認知不足。據物理治療師指,人到中年,骨骼毛病漸趨普遍,當中又以膝關節勞損問題最為明顯。
物理治療師余穎章 說:「隨年齡增長,最常見感到不適的骨骼問題是膝部,尤其是前膝及腿內側位置,成因是軟骨磨損及半月板失去彈性,令膝內空間狹小,骨之間磨損增多,嚴重時可引發骨質增生及骨刺,屬於退化性問題。患者往往以為自己缺乏運動,所以腿部肌肉軟弱,刻意增加行路的機會,尤其近年時下常有鼓勵日行萬步以保健等健康教育,令部分人誤以為多走路即可助健骨及預防骨質疏鬆,有的甚至刻意行樓梯或斜坡,希望得以強化肌肉,減少痛症,其實這樣反而加劇病情,得不償失。」
每日行上一萬步有助健康這做法,效果實因人而異,必須把年齡、腿部,特別是膝關節與足弓的個人結構和肌力、是否穿着相對活動而適用的鞋子、體重、姿勢等各項目,加以考慮,計算對個別人士的好處或壞處,才可得出正確定論。
膝關節是人體運動最多、負重最大的關節之一,扭轉的動作最容易導致膝關節損傷,所以某些需要常用到這動作的運動,例如踢足球、打籃球等,常會轉身、拐彎,一般都較容易造成膝蓋損傷。對於膝關節患者及已有膝部勞損的中年人,行山亦非理想運動,因為上、下山等動作均會對膝關節造成重大負擔,尤其是下山時,除了自身體重外,膝關節還要負擔下衝的力量,髕骨、半月板等部位最易受壓。
余穎章續指,近年流行跑馬拉松、三項鐵人等運動項目,她身邊亦有不少朋友,都是三十多歲人才成為有關運動的初學者,有的想挑戰自己體能,有些則以為進行比較具強度的運動,對保健效果更大。她提醒大家,建議進行前宜先諮詢專業指引,以防個人體質或骨骼狀況不勝負荷。